焊后熱處理必要性判斷:壓力容器是否需要焊后熱處理,應在設計中明確規定,這是現行壓力容器設計規范的要求。在焊接壓力容器中,焊接區域存在較大的殘余應力,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顯示殘余應力的不利影響。當焊接殘余應力與氫結合時,熱影響區會硬化,產生冷裂紋和延遲裂紋。當焊接殘余靜應力或載荷作用下的動應力與介質的腐蝕作用相結合時,可能引起裂紋狀腐蝕,稱為應力腐蝕。焊接殘余應力和焊接引起的母材硬化是產生應力腐蝕開裂的重要因素。結果表明,變形和殘余應力對金屬材料的主要影響是金屬由均勻腐蝕轉變為局部腐蝕,即沿晶或穿晶腐蝕。當然,金屬的腐蝕開裂和晶間腐蝕都是在具有一定特性的介質中發生的。在殘余應力的情況下,根據腐蝕介質的成分、濃度和溫度以及母材和焊接區域的成分、結構、表面狀態和應力狀態的不同,可以改變腐蝕損傷的性質。焊接壓力容器是否需要焊后熱處理,應綜合考慮容器的用途、尺寸(特別是壁板厚度)、所用材料的性能和工作條件。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應考慮焊后熱處理:1。惡劣的使用條件,如在低溫下工作時有脆斷危險的厚壁容器,以及大載荷和交變載荷的容器。2。厚度超過一定限度的焊接壓力容器。包括有特殊規定和規范的鍋爐、石化壓力容器等。三。用于具有高尺寸穩定性的壓力容器。四。具有高硬化傾向的鋼制容器。5個。有應力腐蝕開裂危險的壓力容器。6。其他有特殊規定、規范和圖樣的壓力容器。在鋼制焊接壓力容器中,在靠近焊縫的區域形成達到屈服點的殘余應力。這種應力的形成與奧氏體混合組織的轉變有關。許多研究者指出,為了消除焊接后的殘余應力,650度回火可以對鋼制焊接壓力容器產生良好的效果。同時認為,如果焊后不進行適當的熱處理,就不可能一直獲得耐腐蝕的焊接接頭。一般認為,消除應力熱處理是將焊接工件加熱到500-650℃,然后緩慢冷卻的過程。應力的降低是由于高溫下的蠕變,碳鋼的蠕變開始于450°C,鉬鋼的蠕變開始于550°C。溫度越高,就越容易消除應力。但是,一旦超過鋼的原始回火溫度,鋼的強度就會降低。因此,消除應力的熱處理必須掌握溫度和時間兩個要素。然而,在焊件的內應力中,始終存在拉應力和壓應力,同時存在應力和彈性變形。當鋼的溫度升高,屈服強度降低時,原彈性變形轉變為塑性變形,由此產生應力松弛。加熱溫度越高,消除內應力就越充分。但是,如果溫度過高,鋼表面會嚴重氧化。此外,調質鋼的焊后熱處理溫度不應超過鋼的原始回火溫度。一般比鋼的原始回火溫度低30℃左右。否則,材料將失去回火效果,強度和斷裂韌性將降低。熱處理工人應特別注意這一點。焊后熱處理溫度越高消除內應力,鋼的軟化程度越大。一般來說,通過加熱到鋼的再結晶溫度可以消除內應力。再結晶溫度與熔化溫度密切相關。通常,再結晶溫度k=0.4x熔化溫度(k)。熱處理溫度越接近再結晶溫度,消除殘余應力越有效。
上一條: 鍋爐水處理存在六大問題
下一條: 在壓力容器的制造過程中會出現以下問題